健雄莱茵科斯特中德智能学院签约成立,打造产教融合江苏样板

2019-11-13

2019年11月12日,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莱茵-内卡地区等支持和指导下,由太仓市人民政府和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联合举办的中德“双元制”教育创新发展太仓论坛圆满落幕。

▲ 首届“太仓杯”中德高端制造工匠技能挑战赛颁奖仪式隆重举行。莱茵科斯特8名选手分别荣获机电一体化项目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工业机器人项目二等奖。

莱茵科斯特中国区副总经理胡成满先生做精彩分享

莱茵科斯特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同期在学院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魏晓锋、合作教育处处长周三庆、双元制培训学院院长刘红月、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韩树明、中德工程学院党支部副书记王志明、党委办(校长办)主任吴建洪、学院双元制教育专家高级顾问张振中,莱茵科斯特集团董事长Eric·Moskwa(艾瑞克·莫斯卡瓦)先生、总经理崔智、中国区常务副总胡成满、项目总监王伟、安徽总经理高丽等出席仪式。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魏晓锋在讲话中谈到,太仓今天首次举办“太仓杯”中德高端制造工匠技能挑战赛和中德双元制教育创新发展太仓论坛,值此之际又举行共建“健雄莱茵科斯特中德智能学院”签约仪式,这对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是一个新的面向未来的发展里程碑,德国一流的教育企业与中国院校共建产业学院也是全国首家,更是积极响应国家职教20条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之举。今天的签约项目,将在全国率先实现职业教育从服务企业发展转向引领企业技术提升发展的目标,希望与莱茵科斯特的合作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树立一个典范,为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率先作出贡献。

莱茵科斯特集团董事长Eric·Moskwa(艾瑞克·莫斯卡瓦)先生表示,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中德“双元制”教育创新发展太仓论坛,也很荣幸在这里参加共建“健雄莱茵科斯特中德智能学院”签约仪式。正如莱茵科斯特中国区常务副总胡成满在今天的论坛讲座中提到的莱茵科斯特所具有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领域领先的技术和优势,这些会为我们共同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非常感谢苏州健雄职业学院对莱茵科斯特的信任,我们将共同努力,为太仓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国际标准的复合型人力资源支撑和中德技术转移服务,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中德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建设一个示范项目。

莱茵科斯特董事长Eric·Moskwa(艾瑞克·莫斯卡瓦)先生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教育处长周三庆共同签署共建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将在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中德智慧制造双元制教育产业园内合作共建健雄莱茵科斯特中德智能学院。

莱茵科斯特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德国智能制造“双元制”培训中国本土化体系的推广与落地,以智能制造实训装备研发制造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服务外包为支撑,从人才供需两侧结构出发,联合中德专家着力攻坚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两大难题,聚焦中德产教深度融合解决方案,打造智能制造领域产教融合闭环教育生态链,实现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衔接。

从“双元”实训教材到“双元制”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包,从教育装备研发生产到智能制造教学工厂设计实施,从校企合作中德班到德国本科学历教育,从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到中德多领域融合发展,莱茵科斯特的每一次奋勇前行都一场敢为人先的巨大飞跃。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姜大源在今天的论坛分享中谈到:“如果构建的仍只是一个基于学校范畴的教育体系,那么教育就必然远离经济社会的发展,违背现代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跨界、整合与重构的基本规律。”这也正是今天莱茵科斯特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意义所在。企业参与产教协同育人是一项前瞻性、战略性的举措。真正的产教融合是将企业的创新要素、生产流程转化为学习场景和课程设置,同时打造让企业的高级人才融入学校的通道,让企业和学校互通互融,共创共享,凝结成引领教育产业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高速引擎。

健雄莱茵科斯特中德智能学院”的成立是校企双方对中德产学研大融合的积极探索实践,更是人才供需供给侧协同发力的破题之举。莱茵科斯特将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联合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中德智能制造技术公共实训基地,探讨与德国比勒费尔德、代根多夫、合作开展中德本科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SAP、西门子、MPDV、史太白等德国一流研发机构和企业共同打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把“健雄莱茵科斯特中德智能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实施基地、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基地和中德技术转移平台,积极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双元制本土化创新实施”职业教育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智能制造产业人才供给,增强地方招商引资吸引力,促进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中德职教合作、校企合作、招商引智、技术转移的新典范,构建中德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