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德龙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

2021-12-20

       2019年7月24日,中央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全面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并于2019年9月25日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提出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湖南德龙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系山东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秉承服务株洲工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使命的发展理念,深耕智能制造系统研发设计和工业服务,在高端智能装备系统研发制造、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全国实训基地建设布局和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以及中德技术转移引进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我们始终坚守“源于德国、融于中国、服务全球”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 “智能装备系统研发制造平台”、“工业设计与技术服务平台” 、“国际立交式人才培养输送平台”三大平台,服务地方产业升级改造与新旧动能转换。公司成立以来,建立了对标德国“工业4.0”的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体系和对标德国“双元制”的教育培训资源研发体系,不断研究探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积累了大量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并在2021年被纳入湖南省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社会是公司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为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做细做实,为湖南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做出贡献。为切实做好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湖南德龙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建设三年发展规划》,从而明确公司下一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工作基础、指导思想和思路、建设目标、重点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工作,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实施成效明显、管理措施具体可行、建设责任落实到位、管理制度规范健全。在新起点上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并借此契机,更好的推进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更好的发挥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领域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一、产教融合工作基础

(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营模式和产品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在智能制造教育与技术服务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完整有效的运营模式以及课程、资源等体系。具体包括:

      1、公司目前年实训能力可达5000人次,每年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0余项。

      2、形成了整套的课程资源体系,现已完成200余门各类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3、打造并验证了科学、有效的商业模式,整合形成的企业员工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院校技术服务的模式,经过实际运营验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示范引领三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社会认可程度高。

      4、聚合形成了近千家企业需求资源库,包括:中车、中烟、潍柴、宝马、大众、京东方、海尔等众多明星企业,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和信任。

      5、整合形成了完善的国际合作体系,涵盖:德国职业资格认证、德国技术员工程师认证、德国应用技术本科学历教育等国际认证、国际学历教育、学员就业等各个环节。

      6、建立了整套技术转移推进体系,为国际、国内技术转移提供助力和平台。

      以上基础工作将为以后中德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同时,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运营,都将为当地各职业院校师生、企业职工及各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基于德国标准的,集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两化融合技术、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中德合作共建的大型公共实训基地,训练培养一大批合格的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当地就业创业,极大地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主导产业提升改造,为当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证。 

(二)产教融合创新模式,获得国内外高度认可

      2019年9月作为常务理事单位及秘书处牵头成立株洲市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教育培训平台,打造提供智能制造全体系服务的综合服务体。 2019年12月作为理事单位参与组建全国高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推动联盟内学校与企业,及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等,先后获批: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授予湖南中小微企业核心服务机构、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株洲市工业及信息化局授予第一批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等。公司成功引进实施德国双元制AHK考核评价体系,拥有德国机械、机电、数控、模具、自动化等国际化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授权。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联合政、企、学、研各方,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贡献我们的力量,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二)工作思路

      1、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全面、全程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企业产业资源向学校教育资源的转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将企业拥有的知识、技术、人才、设备、管理等要素转化为天然的教育资源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在专业设置、教学标准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等方面,要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和培养方案组织实施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要在产教融合载体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培养中发挥独特作用。

      2、总结合作办学经验,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积极探索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以及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验,形成兼具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功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着力解决制约校企合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政、校、企、行四方联动,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校企合作机制与体制,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校企文化互补、校企管理互通的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3、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抓手,按照统筹布局规划、校企共建共享原则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智能制造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更大规模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区。

      4、探索对外开放合作新路径,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总结基地“双元制”试点经验,推广建立中国特色“双元制”模式;推动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与德国、瑞士等国家的企业、职业教育机构或行业协会深度合作,进行本土化实践。举办高水平职业教育国际论坛,探索多样化的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外企业、职业教育机构或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建好中外合作职业教育基地,努力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品牌。汲取国外优质职教资源和办学经验,探索并对外宣传、输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国特色“双元制”模式。

三、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从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考核认证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四个方面来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工作。

      产教融合发展平台方面。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国内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产教融合支撑服务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方面。从两个层次进行完善,学员培养层次,建立中国特色双元制模式下的“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师资培训体系层次,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制定规章制度,校企协同管理和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企业二元互融,工作、学习两位一体、互补互促的“校企双赢”目标。

      考核认证体系优化方面。首先是大力开展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等新兴技术课程体系的研发,建设符合教育部“1+X”、人社部企业自主评价要求的认证体系。其次,引入德国的职业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在基地可以完成德国AHK学籍注册、课程培训、资格考试、证书发放等德国考试认证全过程,大大提升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师资队伍提升方面,依托慕尼黑师资培训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巴伐利亚工业4.0师资培训中心、美因茨工业继续教育学院、比勒菲尔德大学、代根多夫大学等丰富的德国师资培训资源,联合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建湖南职业教育师资国际培训学院,在        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联合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充分发挥“株洲市职教师资培训中心”作用,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

在此基础上,为完善校企合作基础设施,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公司进一步加强与合作职业院校科研合作力度,大力开展共享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挥公司平台优势,服务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在市政府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公司在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建设运营方面的优势,推动湖南德龙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湖南省中职高职院校全面合作建设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师资和在校生提供实训平台,同时可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实训服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

(二)发展规划

      1、精心规划建设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构建产教融合、中欧融通、多层次、创新型引智服务体系,搭建株洲市与欧洲交流合作的引智服务“立交桥”。重点投资建设中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赋能中心、中德工业物联网研发应用与制造基地、中德技术转移与中试基地、中德智能装备研发与制造中心、中德工业服务中心、中德智能制造双跨实训中心、德国比勒菲尔德应用技术大学中德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市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等功能设施。投资建设中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赋能中心及中德工业物联网研发制造基地将围绕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聚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加速、数字化产业服务、多层次人才培养三大功能平台”,形成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两大创新生态”,建成湖南省具规模的中德产教融合创新孵化基地。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实训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打造国际领先的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德国研发团队和基地,研发生产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系统打造湖南省“中德合作”、“产教融合”、“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样板与新示范,推动区域产业与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突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打造“立交式人才培养输送平台”“智能制造实训设备与师资供给平台”,将基地建设成为“现代学徒制示范基地”“学生职业体验基地”,争创“全国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依托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在线研发和培训平台,依托公共实训中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智能制造行业工程师个性化的终身学习平台,以全新数字化技术手段与实际设备完美配合,提供在线学习的模拟训练环境。

      2、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或高等学校。预计到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成功。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性与关键环节,加快形成以规范制度、标准合同文本、产教融合流程等相关制度文件为依托的内部控制规范。对应院校需求,联合相关行业企业,逐步形成适应学校发展的企业资源池。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优质资源,探索混合所有制中外合作办学新体制,创新中德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新机制,服务地方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中德合作的新样板。启动与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技术大学、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多方共建“中德智能科技混合所有制学院”,开辟中德双方共同培养国际型智能制造高级人才的新通道。计划在省内外遴选100所合作院校、100家合作企业,开展机电、自动化、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的“中德班”,依托公共实训基地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3、整合资源,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建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公共实训基地。以基地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为载体,打造智能制造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实践一体化平台,全面覆盖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智能产品等环节及协作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大力开展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设计等新兴技术课程体系的研发,面向社会,开展大规模开展智能制造新职业培训,以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技能高超、结构合理、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补齐人才结构短板。对接国际职业技能标准,引进国际先进实训模式、实训项目和实训标准,打造高端国际实训平台,探索建立海外公共实训基地。

      4、完善体系,健全规范技能认证机制。公司在现有认证体系基础上,建设符合教育部“1+X”、人社部企业自主评价要求的认证体系。并引入德国的职业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在基地可以完成德国AHK学籍注册、课程培训、资格考试、证书发放等德国考试认证全过程,大大提升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与德国工商会上海代表处AHK在中国全面合作,共同致力于德国双元制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推广。开展德国机械、数控、机电、自动化等职业资格认证。与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等开展德国应用型本科定向培养项目,在中国和德国分别建设中德智能科技学院校区,开辟中德双方共同培养国际化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的新通道。成为在全国率先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德国双元制教育通道,制定相关国际人才培养标准的机构。

      5、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改革。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从实用出发,在确定每个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岗位需求,组织教师开发部分课本补充教材,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修订开发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聚焦课堂“主阵地”,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施教学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并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增强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实训标准,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按照能力导向的配置方式,重构课程体系。大力开发有企业参与编写的、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验实训指导书。

      6、提高素质,打造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未来三年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实施,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实现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目标和任务的关键。在混合所有制学院内,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企业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顾问;落实学校师资企业实践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继续推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观,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围绕素质和能力,以教学效果即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标准,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岗位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7、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与国外院校合作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优质课程,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学科专业,为株洲市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提供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合办学和交流。联合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企业“走出去”,形成与株洲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公司与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技术大学、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贯通实施的国际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公司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立项、实施和协调管理等工作,确保规划目标和责任的顺利落实。规范议事规则,对接产业需求,论证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与课程校企共建机制。

(二)制度保障

      在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研究公司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发展规划,按照工作规划要求,具体落实任务和责任人,并纳入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使工作有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记录、有考核、有奖惩。制订并完善规章制度,形成系统化的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效实施。

(三)过程管理保障

      规划分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规划,组建工作团队,对负责人和团队成员进行管理培训,提高负责人对过程整体操控能力。

      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规划制定目标和工作内容,制订详细实施计划,按照相关要求组织实施。负责人根据工作预期目标和节点,对产教融合及实施过程管理。

      规划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产教研融合及校企合作的全过程监督,定期检查费用管理情况,及时跟踪进展,实行半年计划、半年总结的管理办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规划评价:三年规划期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规划及所签订的责任书,对工作效益进行自我评价,并做整体效益评价。

      分解量化指标,明确三年行动方案的任务目标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做到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四明确”,狠抓落实。

(四)资金保障

      切实加强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未来三年在实施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公司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果。


湖南德龙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年11月